心理健康教育

“宅”在家里也需“心理防疫”

发布时间:2020-02-03

字体大小:

  连日来,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消息不断,大家原本的春节计划也被打乱,随着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,各地甚至出现了去超市抢购蔬菜大米、囤积口罩等非理性情况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许多人内心出现了恐慌,焦虑,担心,害怕等心理反应。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,我们不仅需要身体上的防护,同时也需要“心理防疫”。面对疫情,广大群众和医护人员都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。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,我们也要及时有序开展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,引导人们消除恐慌心态,同步做好心理防疫。
了解病毒
  2019新型冠状病毒,即“2019-nCoV”,因2019年武汉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,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。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、发热、咳嗽、气促和呼吸困难等。在较严重病例中,感染可导致肺炎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、肾衰竭,甚至死亡。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。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,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。此外,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。(详细可见百度新型肺炎自查手册)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如何心理防护
  在疫情如此严峻的情况下,相信广大师生都已经响应号召,不串门、不聚集,在家自行“自我隔离”。然而,“自我隔离”时间久了生活枯燥郁闷,睡不好,可以做些什么?
当前阶段作为普通民众“自我隔离”就是爱自己、爱社会、支持抗疫的表现。“工作久了想休息,休息久了想出去”,这是社会人的正常需求。自我隔离是对日常工作生活方式平衡性的一种破坏,引起身心方面的诸多不适也在情理之中。解决的办法包括但不限于爱家敬老,陪伴家人。把平时忽略的补回来,特别是爱情和亲情,把积压的无聊能量多向心爱的人和家人释放一些,回到当下,唤醒内在的爱和勇气,适度倾诉情感,同理接纳支持家人,找回平时无暇享受的天伦之乐。要特别注意,越是在非常时期越要先照顾好稳定好自己,才能照顾身边的人,也才能服务社会。
  “闭关”修行,蓄积心理资本。利用难得的在家时间,将自己从生死疲劳慌慌张张的状态中解放出来,把隔离当做“闭关”或“斋心”,一种不到终南山的自我修行。可以尝试静观默坐、正念内观、自我对话、心理绘画、沙盘游戏、心灵舞蹈、表达艺术等,或体验生活禅,向内审视觉察自我,更多的了解与倾听自己深层的心灵动态,有助于缓解情绪困扰,避免“心理枯竭”,并获得更深层的意义感。一边静养休息一边配合有节律的“居家工作计划”,谋定而后动,给自己多些思考时间,沉淀智慧,精细的谋划未来,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心理资本提高了或许会创造未来人生新惊喜。
  健身养生,适度娱乐。执行一些曾经“明日复明日“的健身计划,原则上以室内活动为主,通过饮食、运动和规律作息调理身体,提升身体素质,提高抵抗力;同时开展一些适合自己和家人的娱乐活动,比如棋牌游戏、亲子游戏、看影视剧或培养个人爱好等,达到身心和谐放松的良好状态。
如果你忍不住总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对照自己和家人的反应,越看越像,越看越担忧,这正常吗?
  自从有了搜索引擎,很多人出现身心不适时,首先不是去专业机构诊疗而是到网上寻找标准和答案,于是越对照觉得越像,然后“意识狭窄”变得疑神疑鬼,并在自己身上找出更多符合某种严重疾病标准的“症状”。特别是在一些人们羞于启齿的领域更为严重,比如性病、艾滋病、癌症、传染病、心理疾病等等,近几年出现大量的“恐艾”人群,表现为持续恐惧、自责,反复去做检查等,被称作“神经症性恐艾”。这种现象叫“自我参照效应”,即当一种危险超出自我可控的范围,它就会在大脑中以最高优先级启动,潜意识就说“干脆就得病算了”,然后我们会觉得“既然就是这个病,我已经知道了,也就这么回事了”,这样我们内心会出现暂时的确定感和控制感。但这种情况如果持续过久,就会极大地破坏心理系统平衡,情绪失控,躯体免疫力下降,甚至真就表现出一些心身疾病症状,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。面对当前严重疫情,部分人会表现出上述现象。如果持续时间短,可以不必特别关注。若长时间过不去,就需要高度警觉,可能是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被诱发了,要尽快寻求心理专业帮助。
面对去此严峻的疫情,我们可以在严防的同时,如何调节自我的心理?
  如果你的情绪极度的焦虑不安,尝试着做一些正念冥想。调整我们的呼吸,一步一步加深吸气,缓慢呼出。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,将注意力带回此时此刻,感受你脑海中出现的思维,情绪等。感受它们的产生和消失、不评判、不排斥、接受它们的存在。当你不用刻意去在意情绪的时候,情绪 也会悄然溜走。保持良好的心态,有助于增强免疫力。导致我们产生负面情绪和行为的原因并非在于应激事件本身,而在于我们对此产生的认知偏差和非理性信念。每天的新闻中,总体来说正面的信息多于负面信息,不要因为看到确诊病例、疑似病例、死亡率、治愈率等就将自己陷入恐慌之中,担心自己被感染,害怕疫情难以控制,因此不断产生焦虑情绪。要识别其中有效和有用的信息,恐慌和焦虑并不能让你度过疫情,解决问题。鼓励自己,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面对这一切。


 
 

Baidu
sogou